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民群众看病难、医保负担重的问题日渐突出,水滴筹、相互保等公司和产品形态的相继出现,使得人民群众购买商业健康医疗保险尤其是重疾和医疗险的的意识逐渐清晰、企业对员工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频医疗(门诊+住院)支出高达5.1万亿元,其中个人支出占1.8万亿元,占比超过35%,而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个人支出的占比为10~15%,其余为商业保险、医保所覆盖。高频医疗的个人支出已经成为商业保险争夺的市场。
政府近年来不断积极进行医保改革并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从社交媒体到电商、教育等绝大部分行业。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华创证券发布的保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从传统代理人社交圈到更广阔的互联网流量池》指出,当前互联网保民规模超过2.2亿人左右,预计未来还有两倍的用户增长空间,目前互联网商业尚未形成较稳定的发展状态和格局。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互联网健康保险实现连续六年稳步增长,市场集中度同比下降。互联网健康险占人身保险业务的比重由2016年的1.8%,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7.8%,5年间上升16个百分点;规模保费从2015年的10.3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374.8亿元,6年增长35倍。从渠道角度来看,网络独立保险产品和服务平台具有最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在2023年将达到4993亿元,占我国网络保险市场的57%。
2014年4月15日,随着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商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一行三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开始逐步完善。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国内的金融保险企业急速变化。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面向终端消费者(To C)和以保险极客等企业为代表的面向企业客户(To B)的互联网商业保险模式不断涌现。
在业务形态上,尤其是To C的互联网商业保险简化了销售流程,其本质是流量型的电商逻辑,更像是一个网上保险超市——借助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画像和巨大的流量池让保险产品暴露给足够多的人群从而实现销售的转化,更关注的是客流量和订单数。但客户的后续服务依然由各家保险公司负责,并不关注客户服务的生命周期。
互联网商业保险依然面临着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渠道、风控和法律法规几方面的挑战。如果说传统的保险公司、持牌机构像各种电脑零配件制造商,那么保险极客就是一家像联想、戴尔这样的品牌电脑企业,保险极客筛选、组合各家保险“配件”的产品优势,同时通过自身在技术与服务上的创新优势,对整体方案进行输出,为客户提供1+1>2的团体险服务。作为一家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员工福利保险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的团体险服务商,保险极客在底层核心系统的开发、产品的风控设计、核保、保全、理赔等服务的提供,让企业客户对保险的认知和体验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2020年初,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据艾瑞咨询统计,2019年我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达319.5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元;未来两年,市场规模有近70%的提升空间。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达28.5%、高频医疗险的核心业务企业团体险2019年的增幅更是高达35.6%,尤其是国内医疗健康保险行业正处高速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市场潜力巨大。
产品创新是互联网商业保险的核心特质,传统保险产品往往大而全,大量细分的保障需求无法覆盖;而互联网商业保险在海量用户数据的基础上,凭借大数据、AI等底层基础设施的技术驱动力,能够重塑传统保险公司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互联网商业保险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流量的竞争,而是服务的比拼。在保险极客To B服务的逻辑里,每一个售卖的产品都是定制化的,大几万人的客户在保险极客系统里也不过是一笔交易,交易支付只是前置的一环并不需要太关注,更聚焦后续的整个服务链。
成立于2014年的保险极客已经在技术层面上超越了多数传统保险公司,在系统架构上也与To C的互联网商业保险销售有许多差异,并且对企业SaaS的支持更友好。目前保险极客团队约四百人、其中技术骨干百余人,不断为互联网商业保险探索业务创新及管理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推力,使得保险极客在企业团险服务领域不断提升用户的全流程体验。